半導體產線遷出大陸 印度、越南成下個晶片製造大國?
CNBC網站報導,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晶片相關出口管制,可能促使企業把一些晶片產能遷往鄰近的越南與印度,但不太可能擾亂全球的晶片霸權版圖狀態。
KPMG駐新加坡合夥人奎帕斯(Kuijpers)表示,該公司客戶詢問在東南亞擴大晶片產能的數量比疫情前大增30%至40%,「企業見到分散供應鏈、而非仰賴單一據點的好處……地緣政治的近期發展預期將加速這些策略」。
隨著美國在10月對陸實施半導體相關出口限制,對全球規模6,000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造成最新的一系列衝擊。
近年來,一度受到中國大陸在製造晶片具有競爭力而赴陸的晶片業者,現在必須應付大陸成本增加、疫情封控措施引發的供應鏈受擾,以及上升中的地緣政治風險。這些聚焦大陸的晶片製造業者現在有新的動機要在其他地方複製這些產線。
德勤(Deloitte)聚焦半導體產業的執行董事尼可拉斯(Jan Nicholas)表示,這些業者希望搬到鄰近之處,東南亞自然成為選項。他說:「當你進行龐大、長期的工廠投資決定時,會傾向避開風險狀況…不確定性愈多,就有愈多公司逃離朝向確定性較高之處。」
東南亞也被視為比南韓、台灣等晶片製造強權更具吸引力,因為美中貿易緊張的情勢下,東南亞被視為是立場中立。康乃爾大學科技政策實驗室主任克雷普斯說:「南韓與台灣無法自我掩蔽,但像是越南、印度和新加坡等國把自身定位為第三方,在美中兩大強國中是中立橋梁。」
越南已逐步成為全球晶片製造商選擇大陸以外製造基地的選項,該國投資數十億美元設立研究與教育中心,吸引大型晶片製造商進駐。例如三星電子今年就承諾在越南進一步投資33億美元,目標2023年7月前在當地生產晶片元件。
克雷普斯說:「像是三星這類在大陸設有製造廠的公司可投資替代的製造據點,帶來許多如同在大陸設廠的好處,但又不會面臨政治負擔。」
KPMG的奎帕斯說,印度也逐漸成為晶片製造業者的製造基地,原因是該國有日益壯大的微處理器、記憶體子系統和類比晶片設計的設計人才池。此外印度有大量勞力且成本低廉,但該國欠缺製造能力削弱了其吸引力。
不過專家點出,大陸在晶片製造的競爭力仍高於這些越南、印度等國,因為除了有「2025年中國製造」藍圖為晶片自給自足奠基外,大陸國內的晶片產業也獲得5G、自駕技術與人工智慧(AI)領域晶片應用的需求支撐。
大陸目前仍是全球第三大晶片生產國,在全球晶片產能中占約16%,高於美國,但落後於南韓與台灣,主要是供應成熟製程的晶片。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 連結
參考我們越南電子報|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