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

台灣半導體「後台積電」模式

tsmc

台積電在台美積極擴建新廠,如今蔣尚義投效新東家,為台灣晶片開創新的可能。圖/本報資料照片

文/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

台積電美國亞歷桑納州新廠安機儀式,董事長劉德音將於12月率隊前往美國;同時,台積電證實美國二廠將啟動最先進3奈米製程,在產業界投下震撼彈。

另外,前台積電營運長蔣尚義重出江湖,老驥伏櫪,將出任鴻海半導體事業群策略長。

蔣尚義加入鴻海 戰力大增?

這其中最為人所忽略的新聞,是人稱蔣爸的蔣尚義加入鴻海,這可能有點石成金的重大意義。蔣尚義技術能力為業界稱道,但在商界卻有幾次錯誤決策,包括加入中芯國際和武漢弘芯。

他曾是台積電三位共同營運長之一,從離開台積電後的經歷,可以看得出他期望遇到伯樂、擁有自己的舞台,正如同AMD創辦人桑德斯所言:「真正的男人應該有座晶圓廠」,只可惜先前遇人不淑,浪費許多時間和聲譽。

英文說「Third time lucky」(第三次會成功),從某個角度來看,蔣尚義和鴻海的合作的確有很大成功機會。首先,鴻海是台灣公司,沒有水土不服和地緣政治的風險;其次,鴻海是世界級公司,為全球電子代工龍頭,蔣作為台積電出身的大將,一定要站上國際平台,才能發揮潛力;再者,半導體是鴻海未來發展重點,董事長劉揚偉又具有半導體背景,非常了解產業。因此蔣尚義加入鴻海,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中國有一句成語「南橘北枳」,代表同樣的事物會因為環境不同而發生改變,原來好的人才換了一個地點反而變得不好。台積電這次派遣大批工程師前往美國,成效有待觀察。但美國借用亞洲人才提升製造效率已有先例,穆斯克最近從特拉斯上海廠調200名工程師赴加州廠,希望把中國製造優勢移轉至美國。

蔣尚義的選擇,和美國NBA球星霍華德來台加入雲豹隊,有異曲同工之妙。霍華德已37歲,在美國已沒有舞台,但來台後卻大顯身手、銳不可當,把一支原本表現平平的球隊變成眾人焦點,創造雙贏格局。同理,蔣尚義加入鴻海、台積電工程師赴美,都是把原來的專業在一個新環境發揚光大,值得期待。

蔣尚義得失成敗 四大關鍵因素

第一、應拋棄台積電既有模式,思考如何在鴻海生態系創造價值。台積電屬晶圓代工,公司營收龐大,但商業模式單一,透過代工服務頂級客戶,不像三星有多元業務。反觀鴻海有多個產品線,為全球筆電、手機、伺服器、電動車等大廠代工,自身就為半導體出海口,也轉投資許多公司,未來業務靈活度比台積電更高。

第二、應大膽嘗試新製程與技術。蔣尚義在中芯國際時曾表示對Chiplet小晶片的高度興趣,但未獲採納。Chiplet是將晶片諸多元件拆成一個個小單元,各自強化功能,再組合製造成為系統晶片,鴻海的強項在於製造,正可協助這個領域。另外,第三代半導體也是未來趨勢,鴻海已有這方面布局(盛新材料),未來可進一步提升。

第三、應廣泛和東南亞國家合作。劉揚偉董事長今年中訪問印尼、泰國、印度等國,會見最高領導人,均談到半導體產業合作。先前,鴻海也結盟合資夥伴,在印度和馬來西亞宣布成立晶圓廠。台積電市場以美國為主,歐洲和日本也受到美國強力關注,鴻海半導體最佳策略是從新興市場切入,並從當地政府拿補助。

第四、應和電動車生態系緊密結合。未來晶片最大需求來自電動車,而鴻海已打造「MIH平台」,整合多家相關業者。未來半導體事業群的布局,可以和電動車生態系形成完美結合,互相扶持,進一步強化鴻海提供歐美車廠「Total Solution」解決方案能力。

總而言之,鴻海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戰略成功關鍵,不在於挑戰技術極限,而是利用創新商業模式和資本運作,走出一條和台積電不同的路。郭台銘曾說,要把「製造的鴻海」轉型為「科技的鴻海」,未來更高的境界,或許是「整合的鴻海」。

這不只是跨地域(東南亞),也是跨領域(電動車),更是跨世代(Chiplet和第三代半導體)。鴻海的未來格局,不會是「台積電2.0」,而是「半導體3.0」,足以顛覆產業生態、改寫遊戲規則,開創台灣晶片新的可能,打造另一座神山!

資料來源: 工商時報| 連接

參考我們越南電子日報| 鏈接